AR眼镜风口下的陨落:阿里投资奇点临近为何折戟?

在2024年的秋季,一档名为《骑时刚刚好》的真人秀节目中,明星江映蓉热情地向观众推荐了一款名为“QIDI Vida”的AR眼镜。节目中,她几乎全程佩戴这款眼镜,称赞其不仅具备心率监测功能,还能进行视频录制、拍照、对讲和通话等多项操作。

这款眼镜出自初创公司「奇点临近」,该公司似乎正迎来其高光时刻。产品功能全面,已实现量产,并成功吸引了明星代言,签约江映蓉为品牌大使。然而,正如华丽袍子下的虱子,表面的繁荣难掩背后的困境。

据知情人士透露,节目播出之际,「奇点临近」的品牌部已被整体裁撤,后续的营销活动也因此中断。事实上,当QIDI Vida量产之时,公司的财务状况已十分紧张。随着危机的持续发酵,2024年末,有员工在网络上公开表示被公司拖欠薪资。

目前,「奇点临近」的业务已无法正常开展,员工数量从巅峰时期的近百人锐减至仅剩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少数人。爱企查平台显示,奇点临近技术(上海)有限公司在2025年1月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,2月18日,公司创始人张慧敏被限制高消费。

张慧敏,这位曾被誉为“华为手机第一位首席科学家、第一位首席架构师”的人物,其创立的「奇点临近」曾被视为AR眼镜行业的明星企业。投资方包括愉悦资本、经纬创投、华映资本和阿里巴巴等知名机构。

然而,自入局以来,「奇点临近」在产品定义、技术路线选择和预算管理上屡遭挫折。其首款AR眼镜QIDI ONE试图切入B端市场,但因重量、续航和兼容性等问题未能获得大订单。而针对C端市场的QIDI Vida,尽管定位明确,却因功能实现不佳和价格高昂而销量惨淡。

在社交媒体上,QIDI Vida收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差评,包括在黑暗场景下的使用体验不佳、不支持速度和导航的常驻显示、音质差以及软件bug等问题。公司内部员工也指出,骑行场景下的产品定义可能是一个伪需求,因为骑行速度快,产品问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。

「奇点临近」的困境更深层次地源于技术路线上的错误决策。公司选择了更激进的全彩光波导方案,尽管更轻更薄,但技术尚未成熟,成本高昂。为了追求极致的显示效果和功能,QIDI Vida在重量、续航和成本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
AR眼镜行业自2015年兴起以来,经历了多次起伏。尽管「奇点临近」赶上了AR眼镜爆发的小高潮,却未能抓住机遇。其产品的失败揭示了智能眼镜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存在的“不可能三角”——成本、重量和功能无法兼得。

相比之下,一些成功的产品如Ray-Ban meta则选择了“做减法”的策略,重点打磨少数功能,同时保持较低的售价和良好的用户体验。这激发了AR眼镜厂商对于产品定义的反思。

「奇点临近」的失败案例提醒智能眼镜厂商,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,必须注重真实需求和用户体验。市场不会为单纯的技术进步买单,只会为最终产品的体验买单。因此,智能眼镜厂商需要在定义产品时脚踏实地,找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点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 超人手游网 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975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目录[+]